在今人眼中,楼兰神秘而又浪漫,在古人眼中,为何对楼兰又爱又恨

来源:赵旭莉    2023-05-05 08:52:23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楼兰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是古代高度文明的摇篮,是一种人们向往的生活状态,再加上它的突然消失,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但是对古人而言,那是一片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条经济枢纽要道。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疆域是实实在在的生存空间,也是无形的文化空间和经济空间,因此,楼兰虽小,但它的意义却是重大的。


(资料图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的文字最早见于《史记》,楼兰是西域小国,建国于盐泽之侧,所说盐泽也就是罗布泊。至《汉书》,楼兰又叫鄯善国,离阳关1600里,离长安6100里。

据载,早在2世纪之前,楼兰就是一座著名的城邦之国,是连接古代“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分水岭。楼兰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地处罗布泊西北缘、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的古城,与敦煌相邻。汉时的楼兰,一直受到汉朝与匈奴两大势力的牵制,有时依附于汉,有时又成为匈奴的耳目,在艰难中维持着小小的政权。

而反过来说,像楼兰这样的小国,能得以生存,并盛极一时,也得益于汉与匈奴的纷争。西汉初年,匈奴势力强大,成为西部边境的隐患,而此时的楼兰则控制在匈奴手中,成为匈奴屯兵、存粮的重要据点。但后来被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相继击败,公元前77年,大将霍光派人刺杀了楼兰国王,并立其弟为王,迁都伊循城,由此,楼兰又成为汉朝的重镇。

楼兰夹在汉与匈奴中间,频繁出没于战火之中。到了东晋后,中原割据,群雄逐鹿,无暇顾及西域,楼兰也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直到唐朝,国家统一,中原与吐蕃又在楼兰兵戎相见。可见,楼兰在唐朝还是重镇。

鉴于楼兰的战略地位,楼兰也成人文人用来抒发爱国情怀的专有名词,到今天来看,都成为了见证历史的凭证。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写了一首最出名关于楼兰的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也写出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也有“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还有辛弃疾的“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等等。

因此,所谓破楼兰,更多是出于楼兰的战略意义,是抒发出师必胜信心的宣言。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送剑与傅岩叟[宋]辛弃疾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经济枢纽要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提起丝绸之路,不得不说楼兰。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枢纽,中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心。楼兰城有着一段繁华的岁月,那时城内杨柳依依,有佛寺,有宝塔,居民人数一度高达1.4万人,中外客商在这里会集,可以说热闹非凡。

但是这样的繁华,还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西汉大使张骞。西汉初年,张骞受命出使西域,长途跋涉,开拓丝绸之路,不幸被匈奴抓获,一呆就是十多年,但如终未忘记自己此行的使命,在他到过楼兰后,中原人民才知道楼兰的存在。

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经敦煌,再西行至楼兰。楼兰在当时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枢纽和前哨,称得上是一座国际性的中转城,中国客商到这里,选择不同的道路前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人员,也从四面八方而来汇聚于此,再前往长安。

楼兰往日的繁荣,从考古学上更易得到答案。根据汉代的驿站遗址推测,昔日的楼兰古城占地10万平方米,城正中央是行政官署,城南是居民区,城东有高大的佛塔,5里外还有佛寺,其宗教气氛很浓。

考古学家在城里发掘了大量的文书和木简、钱币,有汉代的丝织品、绢网,还有波斯的壁画,希腊、罗马以雅典娜为图案的工艺品,各国的陶器、漆器。

从这些发掘的文物,不难看出,楼兰在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中,在交通上显示出无比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见,昔日的楼兰是多么的繁华,风格各异的建筑,街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不同国家的语言在耳畔此起彼伏,一波波的驼队来了又去,商人们在此做着各种各样的交易,寻找着自己的落脚点,一派和平热闹的景象。

综上所述,从战略角度和经济角度分析,楼兰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兵家的军事据点,是商人的贸易天堂。因此,楼兰在古人眼中大概是爱恨交加吧。

标签:

  • 路线
河南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3例
天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