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创投行研|益生菌变身生物医药“新势力”: 资本热捧、并购活跃,本土研发型企业初崭锋芒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6-30 15:39:3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上海报道

在近日举行的MIHC2023迪辅乐微生态、免疫与健康学术会议上,除了汇聚众多医生与营养师,还出现多家创投机构投资人的身影。

这些创投机构投资人此行的目的,是关注益生菌产业蓬勃发展背后还有多大的产业升级空间。


(相关资料图)

所谓益生菌,主要是指繁殖在人体内的、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大量科研发现,益生菌能有效合成消化酶,能与人体合成的消化酶一起参与肠道营养物质的消化,起到促进营养吸收、保持肠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一位与会创投机构投资总监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科研证明益生菌还能对某些皮肤炎症、肠道疾病诊疗起到推动作用,目前益生菌产业正呈现三大发展方向,分别是生物医药、药物补充剂与膳食营养品。

“目前,益生菌在膳食营养品领域已得到推广,我们更关注益生菌在生物医药与药物补充剂的广阔应用前景。”他告诉记者。

兴华鼎立生物医药投资总监杨振寰表示,微生物活体药应用广泛且市场广阔,人体微生物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断被揭示,创新成果已不断涌现。目前他们坚定看好这个赛道的发展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内益生菌赛道完成多笔股权融资,其中包括近日香港初创企业生物医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BioMed)完成由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 (AEF)、戈壁大湾区(Gobi Partners GBA)与全球药业有限公司(TIMC)领投的种子期融资。

与此同时,欧美大型企业杜邦、科汉森也在积极收购具有高成长潜力的益生菌初创企业。

迪辅乐生物(上海)有限公司高级科研总监庾庆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指出,近年大量资本都在涌入益生菌产业,但越是资本狂热追捧时,企业越要保持初心,做好技术研发准备。

益生菌的“生物医药”潜力

尽管众多创投机构看好益生菌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不少国家仍将益生菌界定为“食品”,令益生菌“跻身”生物医药范畴面临一定难度;与此同时,益生菌研发复杂度不亚于其他生物医药,从菌株分离、培养、功能鉴定、筛选、到技术产品化商业化,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益生菌研发企业更要先做好技术储备。一旦相关政策放宽,具备自主微生物基因分析能力与菌株分离、培养、鉴定、筛选能力的企业才能迅速脱颖而出。”庾庆华强调说。

尽管益生菌有助于提升诸多疾病的诊疗效果,但目前益生菌“纳入”生物医药范畴的另一大瓶颈,是其疗效的评估标准尚未明确。

具体而言,无论是小分子、大分子还是靶向西药,都是将其相对清晰的分子靶点作为判断疗效的一大依据,但益生菌是活性微生物,若参考传统西药疗效评估标准未必合适。

“所幸的是,目前有些益生菌已通过临床一期、二期与三期测试,证明对人体某些疾病诊疗与增强免疫力是有帮助的。”庾庆华补充指出。

上述创投机构投资总监也告诉记者,尽管益生菌被纳入生物医药范畴面临政策、评估标准相对缺乏等方面的挑战,却不影响众多创投资本对这个赛道的投资热情。因为众多创投机构更关注国产益生菌研发能否打破西方国家在益生菌研发知识产权方面的“垄断”。

数据显示,目前杜邦与丹麦科汉森占据中国大部分益生菌原料市场,这些欧美益生菌大型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市场份额,离不开他们的一系列产业并购,比如杜邦曾斥巨资控股收购丹麦益生菌研发企业丹尼斯克。

为了持续巩固较高的市场份额与深度挖掘益生菌作为生物医药的“潜力”,这些大型企业仍在不断收购具有高成长潜力的益生菌初创企业。2020年6月,科汉森斥资3.5亿美元收购益生菌公司Microbiome Labs;同年11月,营养品及食品配料巨头 Kerry 公司收购了加拿大益生菌发酵食品饮料公司 Bio-K Plus International。

庾庆华认为,国内益生菌研发企业要扩大市场版图并进一步拓展益生菌在生物医药研发方面的应用前景,首先需加强中国益生菌的本土化研究。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人群都有各自的益生菌菌株,若能从中筛选鉴定出更适合中国人体质、对中国人健康有帮助的菌株,不但能打破西方的垄断,还能创造更广阔的企业发展空间。

通过多年实地考察收集,迪辅乐已拥有近万株本土原生益生菌菌株,通过构筑大规模的中国人群原生益生菌实体菌株库与微生物免疫代谢实验室,专注研究中国本土共生微生物的免疫和代谢功能。

记者注意到,通过不断研究,中国益生菌研发企业已开始逐步打破西方垄断。比如锦旗生物申报的MP108鼠李糖乳杆菌近期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可以用于新食品原料与婴幼儿食品,打破婴幼儿菌株被欧美垄断的格局。

这进一步令越来越多创投机构看到国内益生菌研发企业“后来居上”的强大潜力。

资本的新抉择:抢占市场还是技术沉淀?

记者从前述MIHC2023学术会议了解到,创投资本在积极参与益生菌赛道投资时,还面临一大考验:是让企业抓住行业高速发展风口迅速做大市场份额,还是让企业持续专注研发“厚积薄发”。

目前,有些国内益生菌企业为了迅速做大市场规模,直接从海外引入研发相对成熟的益生菌菌株,以此开发新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但这令企业暂时赢得了市场,却减弱了益生菌研发能力。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和平直言,为了推动国内益生菌行业健康发展,科技界、产业界与资本界都需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力。目前,国内益生菌研发企业只有坚定科研投入,共建类似MIHC2023学术会议等全球微生态研究成果分享平台,加大技术创新,才能助力产业创新升级。

庾庆华分析表示,欧美益生菌研发企业之所以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离不开他们持续专注的科研。比如近期海外科研机构通过大量科学论证研究,找到能起到减肥效果的益生菌。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微生物组创新中心创始主任Rob Knight在MIHC2023学术会议期间指出,人体微生态失调会导致肥胖等慢性病,但通过“食品组学”等新技术全面分析饮食组分和多种疾病的潜在关联,进一步增强微生态智能检测与微生态大数据分析,将有助于挖掘出改善肥胖症状的益生菌。

“事实上,要找到能对某些疾病诊疗产生不错效果的益生菌菌株,绝非易事。”他指出,不同于细胞疗法与临床测试,益生菌功能鉴定与筛选还需结合最新的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才能更有效地针对不同阶段病症开展针对性的靶向性研发,令益生菌发挥更好的疗效。

随着越来越多科研证明益生菌对更多疾病诊疗能起到推动作用,未来具备自主微生物基因分析能力与菌株分离、培养、鉴定、筛选能力的企业才有望脱颖而出。这背后是益生菌的服务对象正在不断扩容。

庾庆华介绍说,除了婴幼儿,随着社会老龄化,越来越多老年人也需要益生菌改善自身肠道代谢能力与增强某些老年疾病疗效。但要成功鉴定筛选能改善老年人健康与疾病疗效的益生菌,离不开企业的“深厚内功”,即对益生菌开展大量研究。

多位与会创投机构投资总监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已着手寻找面向老年人群体健康问题的益生菌研发企业,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巨大蓝海市场。

戈壁大湾区管理合伙人唐启波指出,过去数年,全球日益关注肠道微生物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随着相关科研的进步,资本对肠道健康等新兴领域有着浓厚投资兴趣。若益生菌研发企业能按用户身体状况研制个性化的益生菌健康管理方案,势必将在这个赛道开创新潮流。

标签:

  • 路线
河南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3例
天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例